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陈寅恪家族、梁启超家族、钱钟书家族、曾国藩家族,百年基因密码

2023-01-31 22:22:34 3095

摘要: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曾存在着这样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大家族,如安徽至德周馥周氏家族、江西义宁陈寅恪陈氏家族、广东新会梁启超梁氏家族、浙江山阴俞大维俞氏家族以及曾国藩家族、钱钟书家族等等,这些家族的血脉相连、世代传承、延续数代,其背后可能的...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曾存在着这样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大家族,如安徽至德周馥周氏家族、江西义宁陈寅恪陈氏家族、广东新会梁启超梁氏家族、浙江山阴俞大维俞氏家族以及曾国藩家族、钱钟书家族等等,这些家族的血脉相连、世代传承、延续数代,其背后可能的因素有很多种,但这些家族的得以数代相传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特征,“耕读孝友传家”。

文化家族延绵的第一个基因密码:嗜爱读书

书是前人经历数十年乃至数百千年积累下来的学问、知识、经验和智慧,读一本书相当于吸收了前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来的经验智慧结晶。

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事事都去尝试、都去经历。把古人经历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学问、知识和经验全部接受过来,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做到。

古人人生十乐之一焚香煎茶

“人生十乐”,即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马多如簇、颜如玉。读书能够增加知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学习力和专注力。读一本好书,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登得更高、看得更远。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恣意妄为。这种论点的提出用心恶毒,企图斩断斩杀我们文化的脉络。一个不学习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前途未来的民族,将是一个被淘汰没落的民族,将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

毛主席读书

伟大的毛泽东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古人为了读书,想尽一切办法,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苦读苦学。

曾国藩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他认为最能长久繁盛的家族,就是耕读孝友之家。

安徽至德周氏家族周馥,爱书如命,嗜好读书,未偿一日释卷,写下大量著作及诗篇。《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曾氏家训》重视子弟读书,把培养读书人作为家族的重要责任。

周叔弢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些家族认为,任何时候,读书都是一个家族最大的出路。从这些厉害家族的经历来看,无一不非常重视读书,更重视家庭教育。

曾国藩说,“百战归来再读书。”他告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曾国藩

他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时期,也基本上保持着每半月与儿子、兄弟等家庭成员保持一封长信的交流,在30年的时间里写了近1500封家书,被后人编成《曾国藩家书》。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袁世凯兄嫂之弟)幼年背诵诗文时,其父亲不许他点灯,只准燃两只香火,为的是让他集思静心,慢慢养成勤学强记的习惯,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

勤奋读书,刻苦读书,嗜爱读书,使得这些文化大家族的子弟们家学修养和国学功底十分深厚。这也是为何在那段时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吸纳西洋之长技,成名成家人数之众多的缘故吧。

沈从文、张兆和夫妇

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等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牗是民国著名教育家,1921年创办私立苏州乐益女校。张家的藏书之多、之杂、之新,在苏州是有名的。

张家长女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

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我们住的饭店的房间中到处堆满了书。”苏州的闹市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张家很熟悉。平时书店进了新书就整捆地送到家里,逢年过节由管家结账。

忠厚传家运,诗书继世长。得以延续数百年的大家族都是把读书作为陶冶性情、培育家风的文化密码。

文化家族延绵的第二个基因密码:兴办“家学”

我们以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办学、兴学、治学为例。陈氏家族第二代先祖陈克绳创办陈氏家塾——仙塬书屋。拨立田租定膏火卷资。光绪十年(1884),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辞官返乡,捐资在凤竹堂对面的山坳建家塾,取名“义学”,供本姓和旁姓子弟读书。

陈宝箴和子孙们

1900年,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挈眷定居金陵,先在家里办家塾,三年后再将家塾扩大为一所小学,名“思益小学”。从仙塬书屋到四觉草堂到义学再到思益小学,陈氏家族自办教育已有120余年历史。

学生有陈家子弟,亲戚俞家、喻家子弟,还有茅以升、茅以南兄弟、宗白华、周叔弢等。此时陈三立的八个子女除长子陈衡恪已成家未入家塾读书外,次子陈隆恪、三子陈寅恪、四子陈方恪、五子陈登恪、长女陈康晦、次女陈新午、三女陈安醴都曾在家塾和思益小学读经诵史,习书学画,打下了深厚的文史根基。

陈寅恪

先生有柳诒徵、陶逊、王伯沆、周印昆、萧稚泉等,都是学问一流的名师。家族数代人文化的积淀,书香的熏陶,品德的培养,造就了陈寅恪这样一位我国现代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他学识渊博,精通历史学、古典文学和佛学等。通晓十余种外语,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关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研究,被誉为“义宁之学”。

周家恪守“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信条,周馥助开复旦公学、安徽公学,其四子周学熙在山东巡抚袁世凯的札委下总办山东大学堂,任管理总办(校长),虽为中国近代实业家,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周馥长子周学海三子周叔弢(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0个子女8人是高等学府知名教授。

黎氏八骏

湖南“黎氏八骏”的父亲黎培銮,自己创办家庭学校——长塘松溪学校,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其中黎锦熙与毛泽东主席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他有三个抄写员,第一个默默无闻,第二个是田汉,第三个是毛泽东。

冯友兰的父亲冯树侯在家中设立书房,请“教读师爷”给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兄妹三人上古文、算学、写字及作文课。冯树侯病逝后,冯母吴清芝带着孩子回到南阳,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用冯父去世后留下许多藏书及家产1200余亩土地在本村自办小学,聘请教师,并亲任校长,凡村中冯氏子弟一律免费入学。

冯友兰三兄妹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白嘉轩和鹿子霖修造祠堂、创办学堂,白嘉轩的姐夫大学问家朱先生见到二人竟然打拱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可见,旧时的知识分子对创办学堂这些公益事业是非常热心的,非常赞成的。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在陈寅恪、周学熙、黎锦熙、冯友兰等人的家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要么把耕读传家作为延续良好家风的手段,要么兴办“义学”、“家塾”作为书香之家的支撑。

文化家族延绵的第三个基因密码:兴建藏书楼

在这些文化大家族的庭院里,有的有一座藏书楼,或者藏书阁。一座藏书楼,代表着这个家族的沉浮往事,也是这个家族历史和文化精神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作为历史的载体和文化的符号,藏书楼成为家族一代文风的见证,她陶冶了一方士子,传承了一方文脉。

曾国藩福厚堂藏书楼

曾氏家族富厚堂藏书楼,曾藏书30多万卷。曾国藩早年借钱购买《二十三史》,此后更是不惜巨金,四处搜求各种珍稀善本,甚至专门组织力量访书购书。他在遗嘱中特别强调后人“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曾国藩福厚堂藏书楼藏书

项城秣陵莲溪书院的教授在当时富有盛名,其中最大的儒家门第夏府有“夏氏连英”之称,也是莲溪书院教授历史最久儒家门第。夏府曾藏书十数万卷,立著修书不下千余。

与夏府渊源颇深的张镇芳家族其祖上以耕读传家,曾于虹阳铸书楼,藏经史等书万卷。周氏宗祠“孝友堂”设有家族藏书楼,名曰“师古堂”,藏有珍贵书籍数万册,皆为古代珍藏本。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由明代中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保存各类古籍30多万卷。形成“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黄宗義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

家学的渊源,丰富的藏书,为父子、兄弟、祖孙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甚至于一个地方读书人、知识分子之间相互熏陶、培养、提携提供了基础条件,形成了一派文化研究的特殊群体。

文学大师、科学名家扎堆而生,有的兄弟姐妹都是文学大家、文化名人,有的祖孙几代风骚文坛几十年,有的大家、大师故乡相聚甚近,或亲或友,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东西。

周馥的子孙中人才辈出,祖孙四代人成名成家20多位。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谭门七代“严于做艺,以孝治家”。冯友兰家族自第七世“兰”字辈到第九世“镇”字辈,22人成名成家,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家族”。

曾国藩兄弟五人家族活跃200多年,有名望人才240多人,没出过一个废人,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曾国藩家族名望

旧时,不少大家族非常重视私塾授业,家学秉承,让子弟从小受到严格的人品、国学教育。确立根基再送至新学堂去,再进一步自费或公费留洋。眼界得以开拓,思维由此更新,传统国学与现代学理、方法相结合,于是群贤出世。

“大师成群结队而来”。这是近代史上一些先哲大家们立足于国学文化、精研异族文化,汲取域外智慧、开拓创新传统文化,仿佛是当时人才成长、学术转型的一条规律。

清末民初文化名人

文脉,一种文化的脉络,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文脉的传承,启迪着人的心智,提升着人的文化素质,活跃着一个地域的学术文化氛围。一个地方名人辈出,则说明这个地方文化氛围浓郁,文脉传承没有断代。

文脉的传承,在于文化的传承,在于历史的传承,在于文化的自信。我们的国学犹如千里沃土,而外来文化的精华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有了沃土的滋养这粒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传承中华文化

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私人藏书楼大多数湮灭在历史洪流之中,私塾家学因大家族转化为众多小家庭以及各种各类学校的普及亦不复存在。文脉的延续,只在于读书,更在于著书立作。

我们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某些家族第一代人完成了财富积累,然而第二代人没有把财富转化为文化,没有曾国藩的远知灼见,仍然是抱着“暴发户”心态,导致后代子孙们骄奢淫逸,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

王阳明虽然创建阳明心学,但是对家族成员、对子孙教育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种家风、家训、家学流传下来,导致后世子孙为争夺家族爵位对薄公堂,纷争不断,一代心学大家苦心经营的家族不久就瓦崩离析了。

古人十乐之一听琴玩鹤

五千年历史长河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比比皆是,别说五世,有的三世,有的甚至一代而绝。然而书香门第绵延数代数十代的却是屡见不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权力、金钱的拥有往往无凭无据,或许幸运了就拥有了,不幸运了就失去了,而德行、文化、文脉的传承才是我们历久弥新的永恒。

岳麓书院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